歡迎訪問鶴壁市神華煤炭化驗設備有限公司官網
專注煤炭化驗儀器設備的(de)研發生産銷售量熱儀 定硫儀 馬弗爐 工業分析儀 灰熔點測定儀 元素分析儀
全國(guó)咨詢熱線:0392-2190686
熱門關鍵詞: 量熱儀   定硫儀   馬弗爐   工業分析儀   灰熔點測定儀  
技術文章
聯系我們

【 微信掃碼咨詢 】

0392-2190686

13353927791

您的(de)位置: 首頁>技術文章>技術文章

GB214—83煤中全硫的(de)測定方法

發布日期:2023-05-03 浏覽次數:667

信息摘要(yào / yāo):

中華人(rén)民共和(hé / huò)國(guó)國(guó)家标準煤中全硫的(de)測定方法GB214—83Determination of total sulfur in coal國(guó)家标準局1983-11-28發布1984-10-01實施本标準适用于(yú)褐煤、煙煤和(hé / huò)無煙煤中全硫的(de)測定。本标準包括三種測定煤中全硫的(de)方法,即重量法、庫侖

 中華人(rén)民共和(hé / huò)國(guó)國(guó)家标準

煤中全硫的(de)測定方法GB21483

Determination of total sulfur in coal

國(guó)家标準局1983-11-28 發布          1984-10-01 實施

 

本标準适用于(yú)褐煤、煙煤和(hé / huò)無煙煤中全硫的(de)測定。

本标準包括三種測定煤中全硫的(de)方法,即重量法、庫侖滴定法和(hé / huò)高溫燃燒中和(hé / huò)法。在(zài)仲裁分析時(shí),應采用重量法。

重量法(艾士卡法)

1.1 方法要(yào / yāo)點

将煤樣與艾氏劑混和(hé / huò),在(zài)850℃灼燒,生成硫酸鹽,然後使硫酸根離子(zǐ)生成硫酸鋇沉澱。根據硫酸鋇的(de)重量計算煤樣中全硫的(de)含量。

1.2 儀器設備

1.2.1 分析天平:精确到(dào)0.0002g

1.2.2 箱形電爐:附有熱電偶高溫計,能升溫到(dào)900℃,并可調節溫度,進行通風。

1.2.3 瓷坩埚:容量30mL 和(hé / huò)1020mL 兩種。

1.3 試劑

1.3.1 艾氏劑:以(yǐ)份重的(de)化學純輕質氧化鎂(HG3-129480)份重的(de)化學純無水碳酸鈉(GB 63977)研細至小于(yú)0.2mm 後,混合均勻,保存在(zài)密閉容器中。

1.3.2 鹽酸(GB 62277):化學純,比重1.19,配成1水溶液。

1.3.3 氯化鋇(GB 65278):化學純,10%水溶液。

1.3.4 甲基橙(HGB 308959)0.2%水溶液。

1.3.5 硝酸銀(GB 67077):分析純,1%水溶液,儲于(yú)深色瓶中,并加入幾滴硝酸。

1.4 試驗步驟

1.4.1 于(yú)30mL坩埚内稱取粒度爲(wéi / wèi)0.2mm以(yǐ)下的(de)分析煤樣1g(全硫含量超過8%時(shí)稱取0.5g)(稱準到(dào)0.0002g)和(hé / huò)艾氏劑2g,仔細混合均勻,再用1g 艾氏劑覆蓋(艾氏劑稱準到(dào)0.1g)

1.4.2 将裝有煤樣的(de)坩埚移入通風良好的(de)箱形爐中,必須在(zài)12h 内将電爐從室溫逐漸升到(dào)800850℃,并在(zài)該溫度下加熱12h

1.4.3 将坩埚從電爐中取出(chū),冷卻到(dào)室溫,再将坩埚中的(de)灼燒物用玻璃棒仔細攪松搗碎(如發現有未燒盡的(de)煤的(de)黑色顆粒,應在(zài)800850℃下繼續灼燒30min),然後放入400mL 燒杯中,用熱蒸餾水沖洗坩埚内壁,将沖洗液加入燒杯中,再加入100150mL 剛煮沸的(de)蒸餾水,充分攪拌,如果此時(shí)發現尚有未燒盡的(de)煤的(de)黑色顆粒漂浮在(zài)液面上(shàng),則本次測定作廢。

1.4.4 用中速定性濾紙以(yǐ)傾瀉法過濾,用熱蒸餾水傾瀉沖洗三次,然後将殘渣移入濾紙中,用熱蒸餾水仔細沖洗,其次數不(bù)得少于(yú)10 次,洗液總體積約爲(wéi / wèi)250~ 300mL

1.4.5 向濾液中滴入2滴甲基橙指示劑,然後加1鹽酸至中性,再過量加入2mL 鹽酸,使溶液呈微酸性。将溶液加熱到(dào)沸騰,用玻璃棒不(bù)斷攪拌,并滴入10%氯化鋇溶液10mL,保持近沸狀态約2h,最後溶液體積爲(wéi / wèi)200mL 左右。

1.4.6 溶液冷卻後或靜置過夜後用緻密無灰定量濾紙過濾,并用熱蒸餾水洗至無氯離子(zǐ)爲(wéi / wèi)止(用硝酸銀檢驗)

1.4.7 将沉澱連同濾紙移入已知重量的(de)瓷坩埚中,先在(zài)低溫下灰化濾紙,然後在(zài)溫度爲(wéi / wèi)800850℃箱形電爐内灼燒2040min,取出(chū)坩埚在(zài)空氣中稍加冷卻後,再放入幹燥器中冷卻到(dào)室溫(2530min),稱重。

1.4.8 每配制一批艾氏劑或改換其他(tā)任一試劑時(shí),應進行空白試驗(試驗除不(bù)加煤樣外,全部按本标準第1.4 條試驗步驟進行),同時(shí)測定個(gè)以(yǐ)上(shàng),硫酸鋇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不(bù)得大(dà)于(yú)0.0010g,取算術平均值作爲(wéi / wèi)空白值。

1.5 結果計算

1.5.1 測定結果按下式計算:

1.6 允許差

1.6.1 全硫測定的(de)最大(dà)允許差不(bù)得超過表規定。

庫侖滴定法

2.1 方法要(yào / yāo)點

煤樣在(zài)不(bù)低于(yú)1150℃高溫和(hé / huò)催化劑作用下,于(yú)淨化的(de)空氣流中燃燒分解。生成的(de)二氧化硫以(yǐ)電解碘化鉀和(hé / huò)溴化鉀溶液所産生的(de)碘和(hé / huò)溴進行庫侖滴定。電生碘和(hé / huò)電生溴所消耗的(de)電量由庫侖積分儀積分,并顯示煤樣中所含硫的(de)毫克數。

2.2 儀器設備和(hé / huò)試劑

2.2.1 儀器設備

以(yǐ)庫侖滴定爲(wéi / wèi)原理的(de)自動測硫儀包括下列各部分:

a.送樣程序控制器:煤樣可按指定的(de)程序前進、後退。

b.高溫爐:用矽碳管或矽碳棒做加熱元件,有不(bù)少于(yú)90mm 長的(de)高溫帶(1150±5)。燃燒管需耐溫1300℃以(yǐ)上(shàng)。采用鉑铑-鉑熱電偶。燃燒舟由耐溫1300℃以(yǐ)上(shàng)的(de)瓷制成。

c.攪拌器和(hé / huò)電解池:攪拌器轉速500r/min,連續可調。電解池高約12cm,容量約400mL,内安有兩塊面積爲(wéi / wèi)150mm2 的(de)鉑電解電極和(hé / huò)兩塊面積爲(wéi / wèi)15mm2 的(de)鉑指示電極。指示電極響應時(shí)間應小于(yú)1s

d.庫侖積分器:電解電流0350mA 範圍内積分線性度應爲(wéi / wèi)±0.1%。配有5位數字的(de)數碼管顯示硫的(de)毫克數或配有不(bù)少于(yú)位數字的(de)打印機。

e.空氣淨化系統:由泵供出(chū)的(de)約1500mL/min 的(de)空氣,經内裝氫氧化鈉及變色矽膠的(de)管淨化、幹燥。

2.2.2 試劑

2.2.2.1 碘化鉀(GB 127277):分析純。

2.2.2.2 溴化鉀(GB 64977):分析純。

2.2.2.3 冰乙酸(GB 67678):分析純。

2.2.2.4 三氧化鎢:化學純。

2.2.2.5 變色矽膠:工業品。

2.2.2.6 氫氧化鈉(GB 62977):化學純。

2.2.2.7 電解液:碘化鉀、溴化鉀各5g,冰乙酸10mL,蒸餾水250300mL

2.3 試驗準備

2.3.1 接上(shàng)電源後,使高溫爐升溫到(dào)1150℃,另取一組已校正的(de)鉑铑-鉑熱電偶高溫計測定燃燒管中高溫帶的(de)位置、長度及600℃預分解的(de)位置。

2.3.2 調節程序控制器,使預分解及高溫分解的(de)位置分别處于(yú)高溫爐的(de)600℃和(hé / huò)1150℃處。

2.3.3 在(zài)燃燒管中充填厚度爲(wéi / wèi)3mm 的(de)矽酸鋁棉,位于(yú)高溫帶後端。在(zài)燃燒管出(chū)口處充填洗淨、幹燥的(de)玻璃纖維棉。

2.3.4 将程序控制器、高溫爐(内裝燃燒管)、庫侖積分器、攪拌器和(hé / huò)電解池及空氣淨化系統組裝在(zài)一起。燃燒管、活塞及電解池的(de)玻璃口對玻璃口處需用矽橡膠管封接。

2.3.5 開動送氣抽氣泵,将抽速調節到(dào)1000mL/min。然後關閉電解池與燃燒管間的(de)活塞。如抽速降到(dào)500mL/min 以(yǐ)下,表示電解池、幹燥管等部件均氣密。否則需重新檢查電解池等各部件。

2.4 試驗步驟

2.4.1 将爐溫控制在(zài)1150±5℃。

2.4.2 将抽氣泵的(de)抽速調節到(dào)1000mL/min。于(yú)供氣和(hé / huò)抽氣條件下,将250300mL 電解液倒入電解池内。開動攪拌器後,再将旋鈕轉至自動電解位置。

2.4.3 于(yú)瓷舟中稱取粒度小于(yú)0.2mg 的(de)煤樣0.05g 左右(稱準到(dào)0.0002g),在(zài)煤樣上(shàng)蓋一薄層三氧化鎢。将舟置于(yú)送樣的(de)石英托盤上(shàng),開啓程序控制器,石英托盤即自動進爐,庫侖滴定随即開始。積分儀顯示出(chū)硫的(de)毫克數或打印機打出(chū)硫的(de)百分含量。

2.5 允許差

1.6.1 規定。

高溫燃燒中和(hé / huò)法

3.1 方法要(yào / yāo)點

将煤樣在(zài)氧氣流中進行高溫燃燒,使煤中各種形态硫都氧化分解成硫的(de)氧化物,然後捕集在(zài)過氧化氫溶液中,使其形成硫酸溶液,用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滴定,計算煤樣中全硫含量。

3.2 儀器、材料和(hé / huò)試劑

3.2.1 儀器和(hé / huò)材料

3.2.1.1 高溫爐:要(yào / yāo)求爐溫能保持80100mm 長的(de)高溫帶(1200±5)。高溫計應事先進行校正。

3.2.1.2 燃燒管:耐溫1300℃以(yǐ)上(shàng)。管總長約750mm。一端外徑22mm,内徑19mm,長約690mm。另一端外徑10mm,内徑約7mm,長約60mm

3.2.1.3 燃燒舟:用高溫瓷或剛玉制成,長77mm,上(shàng)寬12mm,高8mm

3.2.1.4 熱電偶:鉑铑-鉑熱電偶。

3.2.1.5 鎳鉻絲推棒:直徑約2mm、長約650mm 的(de)鎳鉻絲,把一端卷成螺旋狀,使其成爲(wéi / wèi)直徑約10mm 的(de)圓墊,作爲(wéi / wèi)推進燃燒舟用。

3.2.1.6 鎳鉻絲鈎:直徑約2mm、長約650mm 的(de)鎳鉻絲,把一端彎成小鈎,作爲(wéi / wèi)取出(chū)燃燒舟用。

3.2.1.7 矽橡膠管:外徑11mm,内徑8mm,長約30mm,接在(zài)燃燒管的(de)細徑一端,作爲(wéi / wèi)連接吸收系統用。

3.2.1.8 T 形玻璃管:形管的(de)水平方向一端裝上(shàng)一個(gè)号橡皮塞,作爲(wéi / wèi)密閉燃燒管用。水平方向的(de)另一端裝上(shàng)一個(gè)翻膠帽,翻膠帽穿一個(gè)小孔使鎳鉻絲推棒能穿過小孔而(ér)又通過形管的(de)水平方向穿出(chū)。形管的(de)垂直方向接上(shàng)橡膠管,作爲(wéi / wèi)通入氧氣用。

3.2.1.9 流量計:能測量每分鍾350mL 以(yǐ)上(shàng)的(de)氧氣流量。

3.2.1.10 吸收瓶:250mL 300mL 錐形瓶。

3.2.1.11 氣體過濾器:由玻璃砂燒結而(ér)成的(de)玻璃熔闆,熔闆型号G1G3,接在(zài)吸收瓶的(de)出(chū)氣口一端。

3.2.1.12 幹燥塔:250mL,内盛堿石棉和(hé / huò)氯化鈣。

      1

3.2.1.13 儲氣桶:容量3050L

3.2.1.14 酸滴定管:25mL 和(hé / huò)10mL 兩種。

3.2.1.15 堿滴定管:25mL 和(hé / huò)10mL 兩種。

3.2.2 試劑

3.2.2.1 氧氣。

3.2.2.2 過氧化氫(HG 3-108277):分析純,濃度30%

3.2.2.3 堿石棉:粒狀(三級)

3.2.2.4 三氧化鎢;化學純。

3.2.2.5 混合指示劑:0.125 克甲基紅(HG 3-95876)溶于(yú)100mL 乙醇中,0.083 克亞甲基藍(HGB 339460)溶于(yú)100mL 乙醇中,分别儲存于(yú)棕色瓶中,使用前按等體積混合。

3.2.2.6 氫氧化鈉:0.03mol/L 溶液。

氫氧化鈉溶液的(de)配制:稱取優級純氫氧化鈉(GB 62977)6g,溶于(yú)5000mL 經煮沸後冷卻的(de)蒸餾水中,混合均勻,裝入瓶内,用橡皮塞塞緊。稱取0.2g 左右的(de)标準煤樣(稱準到(dào)0.0002g),置于(yú)燃燒舟中,再蓋上(shàng)一薄層三氧化鎢催化劑。然後按第3.4 條的(de)試驗步驟進行試驗,最後記下滴定時(shí)氫氧化鈉溶液的(de)用量。氫氧化鈉溶液的(de)滴定度(硫的(de)克數/毫升)由式(3)計算:

3.2.2.7 羟基氰化汞溶液:稱取約6.5g 羟基氰化汞,溶于(yú)500mL 蒸餾水中,充分攪拌後,放置片刻,過濾,濾液中加入2滴混合指示劑,用稀硫酸溶液中和(hé / huò)至中性,儲存于(yú)棕色瓶中,此溶液應在(zài)一星期内使用。

3.3 試驗準備

3.3.1 儀器設備包括三個(gè)主要(yào / yāo)部分,即氧氣淨化系統、燃燒裝置和(hé / huò)氧化産物(二氧化硫和(hé / huò)三氧化硫氣體)吸收系統。

3.3.2 高溫爐的(de)準備

3.3.2.1 把燃燒管插入高溫爐,使細徑管端伸出(chū)爐口100mm,并接上(shàng)一段長約30mm 的(de)矽橡膠管。

3.3.2.2 高溫爐接上(shàng)電源以(yǐ)後,必須測定爐中燃燒管的(de)各區段溫度的(de)分布情況及其高溫帶的(de)長度,以(yǐ)選擇煤樣在(zài)燃燒管中放置的(de)位置,測量溫度的(de)方法如下:

接通電源,使爐膛溫度逐漸升到(dào)1200℃,并恒定在(zài)±5℃的(de)溫度範圍内,另取一組已校對的(de)鉑铑-鉑熱電偶高溫計,把熱電偶插入燃燒管中,以(yǐ)每2min 推進2cm 的(de)距離,測量并記錄各點的(de)溫度,即可确定燃燒舟在(zài)燃燒管内500℃以(yǐ)下預熱的(de)位置,以(yǐ)及高溫帶的(de)位置。

3.3.2.3 在(zài)鎳鉻絲推棒上(shàng)作上(shàng)兩個(gè)記号,一是(shì)把燃燒舟前端推到(dào)500℃的(de)距離,一是(shì)把燃燒舟推入高溫帶的(de)距離。

3.3.3 氣密試驗

将儀器連接之(zhī)後,緊閉通氧管,在(zài)吸收系統接上(shàng)一個(gè)吸收瓶。在(zài)用水力泵連續抽氣後,如吸收瓶中不(bù)發生氣泡即表示系統不(bù)漏氣。

3.3.4 吸收液的(de)準備

3.3.4.1 3%過氧化氫吸收液:取30mL30%過氧化氫溶液,加入970mL 蒸餾水,加滴混合指示劑,根據溶液的(de)酸堿性,加入稀的(de)硫酸或氫氧化鈉溶液中和(hé / huò)至溶液呈鋼灰色。此溶液中和(hé / huò)後,應當天使用,過夜以(yǐ)後,溶液略顯微弱酸性,故需重新中和(hé / huò)。

3.3.4.2 用量筒分别量取100mL 已中和(hé / huò)的(de)過氧化氫吸收液,倒入個(gè)吸收瓶中,塞好帶有氣體過濾器的(de)橡皮塞。

3.3.5 煤樣的(de)稱取

稱取0.2g 左右(稱準到(dào)0.0002g)的(de)煤樣于(yú)燃燒舟中,再蓋上(shàng)一薄層三氧化鎢催化劑。

3.4 試驗步驟

3.4.1 先将爐溫控制在(zài)1200±5℃,并在(zài)燃燒管的(de)細徑管端接上(shàng)兩個(gè)吸收瓶,把盛有煤樣的(de)燃燒舟放在(zài)燃燒管的(de)末端,随即用帶有形管的(de)橡皮塞密閉燃燒管的(de)末端,打開通氧管上(shàng)的(de)彈簧夾,通入氧氣,并保持每分鍾通入氧氣350mL,把鎳鉻絲推棒推到(dào)預熱的(de)記号處,使盛有煤樣的(de)燃燒舟的(de)前端在(zài)預先測好溫度500℃左右的(de)位置,并預熱5min,再把鎳鉻絲推棒往前推進到(dào)高溫帶的(de)記号處,立即把推棒往後拔出(chū)以(yǐ)免熔化。煤樣在(zài)高溫帶燃燒10min

3.4.2 燃燒終了(le/liǎo)後,用彈簧夾夾住連接通氧的(de)橡膠管,停止通入氧氣。先取下緊連矽橡膠管的(de)吸收瓶,然後逐個(gè)取下,關閉水力泵。

3.4.3 打開燃燒管末端的(de)橡皮塞,用鎳鉻絲鈎取出(chū)燃燒舟。

3.4.4 打開吸收瓶的(de)橡皮塞,用蒸餾水分别清洗氣體過濾器2次,要(yào / yāo)用洗耳球加壓,否則洗液不(bù)易流出(chū),在(zài)各個(gè)吸收瓶中分别加入3滴混合指示劑,用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滴定,溶液由桃紅色變爲(wéi / wèi)鋼灰色,即爲(wéi / wèi)滴定終點,記下氫氧化鈉溶液的(de)用量。

3.4.5 空白試驗

在(zài)燃燒舟内裝入一薄層三氧化鎢(不(bù)加煤樣)按上(shàng)述試驗步驟測定空白值。

3.5 結果計算

3.5.1 測定結果按式(4)計算:

3.6 允許差

3.6.1 全硫測定的(de)最大(dà)允許差不(bù)得超過表規定。

注:①實驗中如果不(bù)采用氫氧化鈉溶液滴定度的(de)計算方法,則需配制和(hé / huò)标定硫酸及氫氧化鈉标準溶液,采用最後結果乘或除以(yǐ)一個(gè)系數的(de)方法,即:SfQ1%,結果除以(yǐ)1.05SfQ4%,結果乘以(yǐ)1.05SfQ=1%4%,結果不(bù)變。

a.硫酸标準溶液的(de)配制與标定:量取優級純硫酸(GB62577)4mL,徐徐加入蒸餾水中,并稀釋到(dào)5000mL。準确稱取預先在(zài)130℃烘至恒重的(de)優級純無水碳酸鈉約0.1g 數份,分别置于(yú)300mL 燒杯中。加入約100mL 蒸餾水溶解,再加入3滴混合指示劑,用上(shàng)述配制的(de)硫酸滴定,直到(dào)溶液呈鋼灰色。将此溶液煮沸5min,除去二氧化碳,冷卻,當溶液又呈現綠色時(shí),繼續用上(shàng)述配制的(de)硫酸溶液滴定,直到(dào)溶液變爲(wéi / wèi)鋼灰色爲(wéi / wèi)止,記下硫酸用量,即可計算硫酸溶液的(de)标準濃度。

b.氫氧化鈉标準溶液的(de)配制與标定:稱取優級純氫氧化鈉(GB62977)6g,溶于(yú)5000mL 經煮沸後冷卻的(de)蒸餾水中,混合均勻,裝入瓶内,用橡皮塞蓋緊。用移液管準确量取20mL 氫氧化鈉溶液數份,置于(yú)300mL 燒杯中,用已煮沸的(de)蒸餾水稀釋到(dào)體積約100mL,加入3滴混合指示劑,然後用硫酸标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鋼灰色,并煮沸溶液,以(yǐ)除去可能存在(zài)的(de)二氧化碳,再繼續滴定到(dào)鋼灰色,即爲(wéi / wèi)滴定終點。記下硫酸溶液的(de)用量。氫氧化鈉溶液的(de)濃度按式(5) 計算:

c.測定結果按式(6)計算:

式中SfQ——煤樣中的(de)全硫含量,%

V——煤樣測定時(shí)氫氧化鈉溶液的(de)用量,mL

V0——空白測定時(shí)氫氧化鈉溶液的(de)用量,mL

N——氫氧化鈉溶液的(de)當量濃度(物質量濃度)

0.016——每毫克當量(12 毫摩爾)硫之(zhī)克數;

G——煤樣重量,g

② 煤中氯的(de)校正方法:一般原煤中氯含量極少,可不(bù)作校正,但對氯含量高于(yú)0.02%的(de)原煤以(yǐ)及用氯化鋅減灰的(de)精煤,應按以(yǐ)下方法進行氯的(de)校正:在(zài)氫氧化鈉标準溶液滴定到(dào)終點後的(de)溶液中加入10mL 羟基氰化汞溶液,以(yǐ)使氯離子(zǐ)與羟基氰化汞産生置換反應,溶液變成堿性,呈現綠色。用硫酸标準溶液進行反滴定,記下硫酸溶液的(de)用量,全硫結果則按式(7)、式(8)進行計算:

或 

式中SfQ——分析煤樣中全硫含量,%

N1  ——氫氧化鈉溶液的(de)當量濃度;

V1  ——煤樣測定時(shí)氫氧化鈉溶液的(de)用量,mL

V10——空白測定時(shí)氫氧化鈉溶液的(de)用量,mL

N2——硫酸的(de)當量濃度;

V2——硫酸的(de)用量,mL

D——氫氧化鈉溶液的(de)滴定度,硫的(de)克數/每毫升;

0.016——每毫克當量硫的(de)克數;

G——煤樣重量,g
____________________

附加說(shuō)明:

本标準由中華人(rén)民共和(hé / huò)國(guó)煤炭工業部提出(chū)。

本标準由煤炭科學研究院北京煤化學所起草。

本标準主要(yào / yāo)起草人(rén)鮑世齊、徐文蕊。

本标準于(yú)1964 年首次發布。


相關标簽: